太子参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我的脱贫故事教育摆脱贫困知识改变命运 [复制链接]

1#

我是余庆县构皮滩镇天生桥村塘坎组的村民唐余,今年22岁,家中奶奶74岁,妹妹15岁。我们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。上世纪六十年代,一家人从四川随人口迁移来到贵州,在这块土地上扎根,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。爷爷奶奶下有两儿两女,我爸排行老二,小儿子少年插秧时,在树下避雨被雷击中离世,爷爷也因意外去世,本无亲故的家庭雪上加霜。我爸常年在河北砖窑务工,抵还爷爷贷款,刚还清那年春节,一家人好不容易看到了未来和希望,他却因车祸与世长辞,母亲有过精神病史,受不住如此打击,父亲去世三年后,也随他而去,在天堂作伴。留下年幼的我、妹妹和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。我生活在这样一个极为不幸的家庭,但幸运的是,遇上了这个好的时代,我们选择了坚强,选择了相信未来,选择了坚持教育,事实证明,这一切是正确的。

小时候家里没有经济来源,奶奶每年喂几头猪,种十几亩土豆与包谷,大米没那么多,就夹着包谷、土豆一起吃,直到现在我最爱吃的都是洋芋饭。每到年关,出售一两头肥猪,就是全家一年的收入,这些收入需要用来开销与我和妹妹读书的学费、生活费、家里的柴米油盐、肥料钱、猪仔钱等等,基本无法维持和支撑。收入不会涨,但各种开销在增加,那时候想过放弃学业,打工挣钱补贴家用,帮助家庭渡过难关。
  奶奶是淳朴的农村人,她不会意味深长的和我说大道理,但每周放学回家,她几乎都会对我说:“孩子呀,村主任那天又遇到我了,说一定要让你们好好读书,不要放弃教育,读不起有国家,不要担心。”简单淳朴的故事,也许她并没有遇到那么多次村主任,却在每次交谈中都能让我提上喉咙的话又吞了回去,让我坚持继续着我的学业。  
  依稀记得在读高中那会儿,家乡来了很多老板种太子参,租了我们的土地,奶奶每天六点起床,拿着板凳和耙子就上山打短工,中午用保温缸包饭,晚上七八点回家,还要喂猪,做饭,每天如此。有个周末回家,奶奶向我数到:“12号32块,13号38块,14号29块,那天下雨了,放活路早,少几块。”脸上一直乐呵呵的笑着,而我的心里却在哭,那时候我的内心就坚定下来了,一定要好好学习,将来一定要有出息,脱离这种贫穷的日子,报答奶奶,让奶奶不再那么辛苦。我一直觉得,奶奶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、最坚强的人,没有之一,是她给了我力量。

这些年来,没有国家的支持,就没有我们的家,我们家享受了孤儿家庭的孤儿生活补贴金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、教育资助、危房改造、人居环境改造(三改一化)、医疗保障、国家助学金、助学贷款、“惠农贷”分红、社会助学金等精准扶贫政策、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帮扶、村委会及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,走过来的每一步,都离不开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,每当我们为巨额学费感到担忧时,国家都会伸出援手,让我们看到希望,在此,郑重地感谢感谢党和国家、感谢政策,是党和国家给了我们希望,给了我们保障。
  梅花香自苦寒来。年,我以分成绩考入余庆中学,年我以分的成绩考入华东理工大学,年6月,我成功毕业,在上海找到一份互联网企业的工作,有着不错的薪资待遇,比在农村打工要强,最重要的是,我拥有了选择的权力,知识给了我力量,让我知道要怎么去改变一家人的命运,现在靠着我的工资,我们一家有了固定的收入,可以给奶奶看病,可以供妹妹读书,这个家庭终于在党和国家的帮助和我们自己的努力下实现了脱贫,这一切的来之不易,来源于美好的时代和对教育的坚持。
  农村孩子,没有退路,在此,我鼓励每一个家庭,不管家里条件与否,一定要坚持教育,再穷不能穷教育,有了文凭,就算打工到哪里都是香饽饽,学一门技术,在家搞创业也能更有力量。同时也鼓励还在上学的孩子们,努力学习,将来考个好大学,走出大山,到外面的世界看看,用知识改变命运。
  大好的时代,不要害怕,人人生而相同,我们这样困难的家庭都能实现华丽的锐变,也希望大家能和我们一样,抓住时代机遇,用教育摆脱贫困,用知识改变命运。通讯员黎元文

编辑蒋洪飞

编审陈富强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